近年来智能手机飞快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性能也在飞速的提升,很多厂商为了保证处理器性能的稳定发挥,纷纷在自己产品中加入液冷散热系统。手机性能提升功耗也会随之增加,设备续航问题怎么解决呢?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由于现有条件下电池能量密度遇到了瓶颈,想要提升手机续航,如果不增大电池体积,就要限制处理器的性能。不过从当下形势来看,这两种方案都是与现有智能手机发展方向相悖的,其中增大电池体积,势必会增大机身尺寸或压缩核心硬件,而限制处理器性能则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
而快速充电技术的出现则间接地解决了手机的续航问题。近年来,国产厂商都在大力发展自家的快充技术,从动辄四五千的旗舰机,到主打性价比的千元机,都有不同的快充方案加持。虽然各大国产厂商都有不止一套自己的快充方案,18w、22.5w、30w、40w、50w、65w甚至100w,你想要的应有尽有,但是不同厂商之间所采用的充电协议却是五花八门,正是因为充电协议的不同,某些厂商连自家的充电器都不能做到向下兼容(大功率兼容小功率),不同厂商之间就更不用提了。
由于充电协议不同,各厂商所采用的电源以及线材标准也不同,手机在连接充电电源的时候,首先会进行识别,只有采用相同协议的电源和符合标准的线材,才能进行快速充电。厂商们这种做法尽管对于自家的设备起到了保护作用,最终却成为了统一市场快充标准的一道阻碍。
事实上目前采用type-c接口的手机都有一个开放的快充标准——usbpower deliver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usb-pd充电协议。早在2016年谷歌就将usb-pd协议规划到android n系统中,只是近年来各厂商所发展的快充协议与usb-pd协议存在不兼容的情况。
前段时间(2019年9月3日)谷歌发布7.0版gms要求副本,其中显示:从2019年起推出的带有usb type-c端口的新设备必须确保与兼容usb规范并带有usb type-c插头的充电器完全互操作。如果没有猜错,文本中所说的“互操作性”就包括与“统一快充协议”相关的问题。
虽然谷歌已经透露了统一充电标准的想法,但是依照目前国内快充技术“百家争鸣”的现状,将其落实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所有android手机快充标准统一,也就意味着不同厂商之间的手机和充电器能够互相快速充电。而快充标准的统一会不会拖慢国内快充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呢?
我认为这和个厂商所发展的快充协议有莫大的关系,如果厂商原本发展的协议本就兼容pd协议,则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否则则需要开发新的快充协议;此外谷歌目前也没有强制厂商智能采用pd快充协议,所以在支持pd快充协议的基础上发展自家的快充技术,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