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尚未成年的“熊孩子”在假期控制不住自己,拿着父母的手机玩游戏就停不下来,甚至半夜里还是精神十足的模样,令家长们忧心忡忡……
更有熊孩子把移动支付当成了好玩的数字游戏,随意动动手指,就在手机上消费出去了成百上千甚至万余元。
这种曾经被称为网瘾的行为,如今在00后甚至10后身上上演,也许他们并不知道点击充值意味着什么。
但这种充值带来的畸形快乐,却让他们不能自拔,而这背后也是利益集团循循善诱的结果。
--------
国庆假期,许多家长会带孩子外出游玩,当然也有家长喜欢宅在家里。
例如这个来自重庆的家庭,就待在家里“逼着”自己的孩子捡垃圾赚钱。
整个假期,他们的孩子都在不断地捡废品挣钱,每天多捡一点就能早点还清身上的债务。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父母,逼着自己的孩子捡垃圾呢?原来就在2周前,他们的孩子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
为了打游戏,他悄悄将奶奶微信里的2000元钱用来买了装备。收废品挣钱来还给奶奶,是父母对他的惩戒。
对此,孩子的妈妈表示,知道孩子偷钱玩游戏后的第一反应很生气。
但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她两细想后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个钱来之不易,就想到让他用干活儿的方式,明白要怎么才能把这2000块钱挣起来。
尽管这家来自重庆的家庭,对小孩子玩游戏的态度值得认可,但是现实中,类似的剧情却一直在上演,这背后其实是金钱教育的缺失。
而针对这些情况,笔者随便的朋友,在对待他们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上,其实是值得借鉴的:
来自笔者身边的案例,她作为家长,自己从来都没给孩子的手机打过钱,也不允许孩子用父母的手机在网上花钱,尤其是不准去网购。
在她看来,网络消费如果没有金钱的概念,就为认为只是数字的交换,而这种数字交换的感觉是没有真实感的,这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孩子是没有明确的概念。
所以,在让孩子学会用手机花钱之前,首先让她知道金钱的概念,所以现在如果孩子想要买什么东西,笔者的朋友仍然会用最传统的办法,带孩子到实体店用现金购买。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而今年我国的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通过数据显示,截至2017 年12 月,网民规模达7.72 亿,而其中学生占25.4%,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群体。
来自上海市疾控中心儿童青少年健康所的数据——2017年上海市疾控中心“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
据在调查前7天内曾经上网的学生近90%,而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4小时及以上的学生达10%。
其中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比例为2.2%,这部分人由于自控力差,辨别力也不强,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陷入成瘾的境地。
研究发现每周越经常使用网络社交、网络游戏和网络交易功能,就越容易网络成瘾。
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还不能定义为网络成瘾障碍,诊断网络成瘾障碍除了具有与上网相关的行为外,还需要结合其身理、心理出现的相关症状及相关行为至少持续12个月来综合判断。
而目前移动互联网越来越低龄化,就意味着成瘾的风险会越来越高。
以前我们得知网瘾的时候,往往会和“电击”联系在一起,也为某些“网瘾”治疗专家会通过电击来进行治疗,但这真的是一个好的办法么?
心理学专家表示,儿童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往往伴随着其他问题,涉及到家庭、学校和孩子自身。
对于家挺,提供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学校,还有同学朋友的帮助,都可以减少孩子对网络的过度使用。
掌握好学习时间和上网时间对学龄期儿童和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中学生来说很重要,当因上网时间过长而影响到学习时,则要减少上网时间,增加学习时间;
家长也要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减少非工作目的的上网活动和时间。
另外,专家们发现,有些过度依赖网络的孩子不是真正对上网感兴趣,而是因为在人际交往、学校生活、社会活动的处理上出现困难的结果。
因此,要合理安排学生的社会活动、学校生活,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代替上网行为。如加入社团,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融入现实人际交往。
另外,父母的关系问题、学业问题、注意缺陷障碍、焦虑或抑郁等情况,都会导致孩子过度依赖网络。
如果是因为孩子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产生回避行为,则应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如减轻学习压力、缓和家庭冲突等;
如果有注意缺陷障碍、焦虑或抑郁等,则需到正规医院机构规范治疗。
玩转智能潮科技,关注智黑就够了。
我们有【好物/好玩/干货/评测】,想要网罗全球最有趣的科技给最有趣的你看~